很遗憾,因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导致无法获得最佳浏览体验,推荐下载安装谷歌浏览器!

全国两会聚焦:设施农业与智慧农业如何重塑中国农业未来?——从田间到云端,解锁农业新质生产力密码

2025-03-14  来自: 成都鑫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16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设施农业”与“智慧农业”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在粮食安全、乡村振兴与科技创新的三重驱动下,农业新质生产力被写入一号文件,标志着中国农业正从“传统耕作”向“数字赋能”的深水区迈进。


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硬件底座”,通过温室、智能大棚、工厂化养殖等载体,突破了传统农业对自然条件的依赖。“农业生产正加速进入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将重构农业全链条。中国农科院研究员李宝聚以蔬菜病害防控为例,指出:“日光土壤杀菌法和弥粉法的应用,使农药成本降低30%,产品合格率达98%以上,技术出口需求激增。”这一案例印证了设施农业在提升品质与效率上的双重价值。


二、以“智”赋能:人工智能+大数据,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


关键词:AI算法、数据驱动、场景革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智慧农业成为这一目标的核心引擎。杨松强调:“农业生产正加速进入智能化时代,人工智能将深度赋能农机装备与种植决策。”在山东寿光现代农业产业园,数字孪生技术构建的虚拟农场,可模拟不同气候条件下的作物生长情况。通过实时数据反馈,管理人员远程调控 3000 余栋智能大棚的温湿度、光照强度,使蔬菜产量提升 30%,农药使用量减少 40%。全国人大代表郑思敏指出,这种 "云端种地" 模式,正推动传统农业向 "数据驱动" 转型。全国人大代表张学武进一步呼吁:“应设立智慧农业专项资金,推动人工智能设备补贴政策落地,降低农户应用门槛。”他建议构建“智能病虫害测报系统+生物防控技术”融合模式,通过遥感与大数据预测模型,实现病虫害防控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干预的转变。例如在江苏盱眙现代农业基地,物联网技术调控草莓生长的温湿度,水肥一体化系统将肥料利用率从30%提升至70%。基地负责人介绍,智能大棚亩均产值达8万元,是传统种植的20倍,吸引周边500余名农民转型为“数字农工”。智慧农业通过数据驱动与场景创新,正在重构农业生产逻辑,推动“经验种田”向“算法种田”跨越。


三、区域实践:从山地到平原,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


关键词:山地机械化、特色产业、三产融合、联农带农我国地形复杂,设施农业与智慧农业需因地制宜。全国人大代表李世瑶在贵州六盘水推广“鲜食玉米-马铃薯”套种、“西瓜-草莓”轮作模式,土地利用率提高30%,带动农户人均增收超2000元。这一实践表明,山地农业可通过技术创新突破机械化瓶颈,实现“小田块”的“大效益”。中国工程院院士印遇龙提出的 "种养结合循环农业" 模式,在江苏宜兴形成示范:通过建立 "奶牛养殖-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作物种植" 的闭环系统,实现年处理粪污 30 万吨,生产有机肥 8 万吨,减少化肥使用量 35%,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 0.8 个百分点。在政策层面,湖北省人大代表刘晓艳建议建立“智慧生物防控大数据中心”,针对不同生态区定制技术方案;而湖南兰定国提出“育秧设施化+生产机械化”组合拳,推动水稻单产与品质双提升。这些区域化探索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板。“设施农业不是简单的‘大棚经济’,而是产业形态的革命。设施农业与智慧农业需与地方资源禀赋结合,形成“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链。


四、政策护航:金融+科技双轮驱动,打通“最后一公里”


关键词:专项资金、人才培育、基础设施代表委员普遍认为,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政策与市场的协同发力。刘永好指出:“传统农业升级需攻克‘卡脖子’技术,例如种业芯片和智能装备国产化。”张学武则建议设立“农业人工智能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关键研发。在金融支持方面,2024年,银行、保险、基金、金融租赁等18家机构联合发布金融支持现代设施农业共同行动宣言,在同期举行的全国现代设施农业建设推进会上,10家金融机构与18家设施农业企业签署了授信协议,为设施农业项目落地提供资金保障。此外,全国人大代表石聚彬呼吁设立“农业智能升级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吸引人才,弥补农业科技“产学研”脱节的短板。全国人大代表赵会杰建议,将蒙东设施农业改造纳入“十五五”规划。赤峰市宁城县通过“土壤置换+棚体加固”模式,引入科技专班指导施肥,设施农业产值提升30%,农民人均收入增长15%,成为老旧大棚转型的成功案例。3月10日从国家发展改革委获悉,今年“两新”政策加力扩围,设施农业新纳入支持范围,正在加快更新改造。据了解,更新改造将从设施种植业开始,主要聚焦国内各大设施蔬菜优势产区,推进老旧棚体结构改造和基础生产设备更新。此次新政策强调,要充分尊重经营主体意愿,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谋划项目;要遵守用地政策,严禁违法违规占用耕地,严禁违规建设“大棚房”;发挥投贷联动作用。政策需从资金、技术、人才三端发力,构建“研发-应用-推广”的闭环生态。


五、未来展望:从“饭碗端牢”到“价值链攀升”


2025年一号文件将“农业新质生产力”写入战略,标志着中国农业正从“保供型”向“增值型”转型。设施农业与智慧农业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产业形态、经营模式与农民角色的重塑。正如严建兵所言:“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是让农业生产成本更低、方式更便捷,最终让农民增收、乡村富裕。”在这场变革中,每一个田间传感器、每一台智能农机、每一组数据分析模型,都在为中国农业强国的梦想注入新动能。未来,随着5G区块链等技术的深度融合,农业将不再是“面朝黄土”的艰辛行业,而是“向云而生”的科技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