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提醒城乡居民:恐慌性购粮油米面真没必要
2021-11-05 来自: 成都鑫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801
实录 | 农业农村部就今冬明春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情况举行发布会
11月4日下午14时,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先生,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女士,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先生,渔业渔政管理局一级巡视员李书民先生介绍今冬明春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农业农村部新闻发言人、办公厅副主任刘均勇:
女士们、先生们,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天的发布会我们邀请到了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先生,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刘莉华女士,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先生,渔业渔政管理局一级巡视员李书民先生,为大家介绍今冬明春重要农产品生产保供情况。
下面,请媒体朋友围绕今天发布会的主题进行提问,提问之前,请先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广播电视总台电视台记者:
我的问题是,大家普遍感到蔬菜的价格涨幅较大,请问主要原因是什么?再一个,现在在田蔬菜生产情况怎么样,农业农村部将采取哪些措施保障老百姓的“菜篮子”?谢谢。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 唐珂:
谢谢您的提问。各位媒体朋友,下午好。大家知道,蔬菜是重要的民生商品,受到各方面的关注。全国蔬菜价格确实出现了普遍上涨,农业农村部监测的28种蔬菜10月份批发均价是每公斤5.25元,环比涨16.7%,同比涨11.7%,这个涨幅比常年同期都要大一些,尤其是菠菜、生菜这些叶类菜上涨更为明显。
据调度分析、多地反映、也包括许多记者朋友们采访了解,菜价上涨较多,主要有四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灾害性天气导致上市量有所减少。9月以来,北方地区遭遇多年不遇,甚至是秋汛和洪涝灾害,一方面造成农田过湿,部分田块出现积水,导致蔬菜受灾200多万亩;另一方面,持续低温、寡照,导致光合作用下降,蔬菜生长发育受阻,甚至落花落果。
二是农资价格上涨增加了生产成本。今年以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持续上涨,抬高了蔬菜的生产成本。以设施蔬菜为例,仅化肥价格上涨一项,每亩黄瓜的生产成本就增加了490元、每亩菠菜增加了210元,折算到每斤成本,黄瓜每斤增加了2毛钱,菠菜每斤增加了4毛钱。
三是运输流通成本明显增加。大家知道,我们许多“菜篮子”产品现在都是“买全国、卖全国”。由于北方蔬菜受灾导致茬口衔接不畅,部分品种跨区调运增多,运距拉长,再加上汽油、柴油价格上涨,带动了运输成本明显增加。山东寿光蔬菜集团反映,上半年运到浙江金华的蔬菜运费每车4000元,下半年就涨到了6000元,每一车运输成本增加了2000元,涨幅高达50%。
四是一些北方设施蔬菜主产省电力供应不足,也影响了蔬菜集约化育苗和工厂化生产。此外,个别地区新冠肺炎疫情点状散发,也增加了产销衔接的难度。
但是,经过我们调度、深入分析并听取业内生产者、企业家及专家们的意见,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的是,全年及当前包括往后“两节”期间,全国蔬菜生产总体是正常的,灾害影响是局部的、阶段性的,影响的只是部分品种,除菠菜、油菜、生菜、芹菜等叶类菜因灾略有减产外,其他主要品种面积和产量都略有增加,供应总量充足,消费者不用担心。
从全年看,预计全国蔬菜面积3.2亿亩,产量7.5亿吨,比上年增加1%左右。从当前看,在田蔬菜面积达1.03亿亩,同比还增加了400万亩,预计未来三个月后也就是“两节”前后,蔬菜供应量能够达到2亿吨、增加700万吨。也就是说,可以为每人每天提供3斤菜。这是一个基本面,大家心里要有“数”。
从区域看,“南菜北运”的七个大省,就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广东、福建、海南和北方设施蔬菜的六个大省,就是山东、辽宁、河北、河南、江苏、安徽,冬春蔬菜面积产量占到全国的八成以上,是保障冬春和“两节”市场供应的主力军。这13个省在田蔬菜面积达到9130万亩,同比也增加了350万亩,这些地区陆续进入蔬菜采收旺季,能有效增加和保障市场供应。
从品种看,黄瓜、西红柿、茄子等茄果类蔬菜和萝卜、洋葱等根茎类蔬菜面积目前也是增加的,10月份速生叶菜扩种了300多万亩,后期上市量将有所增加,有利于调剂余缺。实际上,从10月中下旬以来,北方地区多晴好天气,蔬菜生产已基本恢复正常,采收上市量会陆续增加,近日全国总体菜价的涨幅已经收窄,不少地区菠菜、生菜等绿叶菜价格开始明显回落,这就是供求关系在改善、在变化的反映。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坚决贯彻决策部署,毫不放松抓好蔬菜生产,切实保障今冬明春特别是元旦、春节期间的蔬菜供应。是抓好五件事:
一是抓住地区。抓好“南菜北运”基地和北方设施蔬菜生产,扩大市场供应量。北方设施蔬菜产区用好闲置的温室大棚,安排好茬口衔接。大中城市发展不耐储运的叶类蔬菜和地方特色蔬菜,稳定提高自给能力。
二是抓好主要品种。指导各地合理安排品种结构和种植规模,聚焦市场需求大的28种主要蔬菜品种,积极引导种植大户、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扩大种植。因地制宜发展速生叶菜、芽苗菜,尽可能增加蔬菜上市量。
三是抓好指导服务。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加强监测预警,及时派出工作组,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督促前期受灾地区及时抢种抢收,稳定蔬菜生产,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四是抓好产销衔接。及时发布生产、流通、消费等信息,引导优势产区和大中城市加强协作,建立稳定的供应渠道,落实好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也落实好疫情防控条件下的应急保供,形成产区产得出运得走,销区调得进供得上,不脱销不断档的生产供应格局。
五是抓好责任落实。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把应急保供的措施和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内容,督促指导地方政府特别是市级政府做好辖区内“菜篮子”产品保供稳价工作。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11月2日的常务会议指出,要稳定粮食生产,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请问目前秋粮收获情况如何,前期连续阴雨天气对秋冬种有什么样的影响?
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副司长 刘莉华:
谢谢您的提问,您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今年粮食生产的保供怎么样。二是明年粮食生产开局怎么样。
关于今年粮食生产保供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我们粮食是分为三季:夏粮、早稻、秋粮。据统计局公布,今年夏粮增产59.3亿斤,早稻增产14.5亿斤。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过九成,从实打实收的情况来看,虽然河南、山西、陕西因严重的洪涝和干旱,秋粮是减产的,但其他主产区多数是增产的,尤其是东北地区增产比较多。还是那句话,全国有增有减,增的比减的多,算总帐的话,全国秋粮增产已成定局。今年的粮食产量将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连年丰收,库存充裕,供给完全没有问题。我向大家再通报几个方面的情况:
一是水稻、小麦实现增产,口粮有保障。我们水稻和小麦两大口粮作物连年增产,这几年基本上来说都是当年产大于需或者产需略有盈余,今年稻谷的产量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增,产量高于消费量,小麦的产量今年创了历史新高,产量高于食用消费量,加上两大口粮的库存充裕,还进口了一些调剂的品种,这样算下来,两大口粮供给有保障。
二是玉米产量增加较多,能够有效增加市场供应。玉米是高产作物,是重要的饲料粮。今年玉米的面积是增加了2000多万亩,东北主产区的光温水匹配较好,单产提高,全国玉米产量增加比较多,再加上进口和库存,能够满足国内消费的需要,供给偏紧的状况会有所改善。
三是当前粮食库存总量充裕,处于历史高位。小麦和稻谷两大口粮品种占总库存超过70%,比如小麦库存可以满足一年半的消费需求。同时,我们粮油的加工能力也很强,一天加工出来的米面够全国人民吃两天。
总之,我们粮食是产量丰、库存足,即使在去年国内新冠疫情严重的时候,超市里面的粮食品种也是供应丰富,老百姓家里都是米面无忧,可以说想啥时候买就啥时候买,想买啥就能买到啥,保供稳价的基础十分牢固。
第二,关于明年粮食生产的开局。刚才我也讲了,全年粮食分成三季,夏粮、早稻和秋粮,我们常说夏粮丰收,全年主动。秋冬种小麦播的好了,夏粮的丰收就有基础了。大家都知道,今年9月至10上旬的持续降雨造成了北方冬麦区部分地区土壤过湿,腾茬整地困难,小麦播种受阻。但10月中旬之后,冬麦区大部天气转晴,各地也采取了许多超常规的措施抢收秋熟作物,抢播冬小麦,播种进度明显加快。截至11月3日,全国小麦已经播了83%,进度比常年略慢3.4个百分点,但是偏慢幅度已经比前期慢的时候收窄了25个百分点。其中受秋雨影响比较大的河北、山东、河南、陕西、山西五个省,高峰期日播超过1400万亩,目前小麦已经播种了94%,进入到了秋播扫尾的阶段,进展好于我们此前的预期。
当前的主要问题是,今年的晚播麦比例比较大。但专家讲,冬小麦生育期比较长,全生育期有230多天,回旋余地比较大,过去也有播期推迟的时候,只要冬前播下去了,开春后管理措施跟上,加大水肥投入,加大病虫防控力度,夺取丰收还是有希望的。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决策部署,以背水一战的态度,环环紧扣,毫不放松地抓好当前的小麦生产。抓好三件事:一是抓好秋播扫尾,确保小麦面积稳定。二是抓好冬前田管,防范好低温冻害和病虫草害,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三是及早谋划明年早春的麦田管理,早施小麦返青分蘖肥,促进小麦弱苗转壮,夯实明年夏粮丰收的基础。谢谢。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10月以来,我国生猪价格出现了止跌的现象,我的问题是目前我国猪肉供应的形势和趋势怎么样?以及今冬明春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的供应和价格是否会受到影响?谢谢。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 陈光华:
谢谢您的提问。首先,我介绍一下生猪生产情况。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生猪生产到今年二季度可以说已经完全恢复了,今年6月份到9月份,全国出栏肥猪平均价格一路下降,降到了成本线以下。四季度进入猪肉消费旺季,市场价格有所回升,近几天在震荡趋稳。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11月3日,全国活猪平均价格每公斤16.04元,略高于养殖成本线,养殖亏损情况有所缓解。
根据我们分析,近期猪肉价格回升主要原因是消费拉动,市场供应相对宽松这个基本面并没有改变。9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屠宰企业屠宰的生猪是2509万头,同比增长95.2%。10月份,屠宰生猪的数量就更多了,达到了3023万头,同比增长111%。在养殖环节,根据农业农村部监测,3月份以来,全国规模猪场每个月新生仔猪数量都在3000万头以上,并持续增长。这些仔猪育肥6个月之后就可以出栏上市,预计今年四季度到明年的一季度,上市的肥猪同比还会明显增长,生猪供应相对过剩的局面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目前,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仍比正常保有量多6%,预计到明年年初才能调整到合理的水平。希望大家多买猪肉、多吃猪肉,这样既能丰富老百姓的营养,又可以缓解养殖场户的经营困难。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按照生猪产能调控方案的要求,紧盯全国和各地的能繁母猪保有量变化情况,及时发布预警,落实分级调控责任,上下联动稳定生猪生产。各地要保持用地、环保和保险等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特别要防止抽贷、断贷,对经营出现严重困难的养殖场户要给予帮扶。利用这个机会,建议广大养殖场户要有序安排生猪出栏,不要因为当前猪价有所回升而盲目压栏赌后市行情,更不要急于扩充产能,避免后期带来较大损失。
关于鸡蛋等其他畜禽产品供应情况。国庆节后,受消费需求增长、养殖成本上升等因素推动,鸡蛋价格出现过一波上涨,全国鸡蛋出场价格从每斤4元涨到了10月下旬的5.2元,近几天,又回到了5元以下。由于蛋鸡的繁殖率高,生产周期比较短,生产者能够根据市场信号比较快速地调节生产计划。随着近期新增蛋鸡开产,减少淘汰蛋鸡,鸡蛋产量将同步增加,后续市场供应是有保障的。
从畜牧业总体情况来看,今年以来,全国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主要畜产品市场供应都是比较充裕的。根据统计局统计,前三个季度全国猪肉产量3917万吨,同比增长38%;牛肉产量468万吨,同比增长3.9%;羊肉产量341万吨,同比增长5.3%;禽肉产量1702万吨,同比增长3.8%;牛奶产量2514万吨,同比增长8%。预计今年的肉类和奶类产量有可能创历史新高,禽蛋产量保持稳定,保障元旦、春节期间市场供应有良好的生产基础。谢谢大家。
封面新闻记者:
我们注意到,根据气候中心的预测,今年冬天将会形成拉尼娜事件,请问针对拉尼娜可能会带来的影响,在农业生产方面将会采取哪些防灾减灾的预案和措施,来应对和减轻低温、雨雪和大风天气的影响?谢谢。
刘莉华:
拉尼娜是一个气候现象,它主要是赤道中东太平洋的海温持续异常的偏低,从判定标准来看,连续三个月偏低0.5摄氏度,就进入了拉尼娜状态,如果连续5个月偏低的话,就形成了一次拉尼娜事件,会对天气气候造成比较重要的影响。从历史上来看,拉尼娜年份,我国冬季偏冷的概率比较大,像1951年以来一共发生了15次拉尼娜事件,其中有10个冬天我们这里是气温偏低的,有5个偏高,偏冷的概率大概是偏暖的两倍,比如2008年的中等强度的拉尼娜,就造成了南方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
从气象监测的情况来看,目前我们这里已经形成了拉尼娜状态。预计到12月份将形成一次弱到中等强度的拉尼娜事件。近期,我们也和中国气象局就这次拉尼娜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会商,预计今冬气温整体出现一个前暖后冷的态势,冷暖波动幅度比较大。11月到12月份会有阶段性的降温,但是大部地区气温还是总体正常,利于冬麦区抓住窗口期抢时播种冬小麦,抢抓冬前管理,促进小麦生长发育,保面积稳定、保安全越冬。天气条件也利于北方设施蔬菜和南方露地蔬菜的生产,预计蔬菜的上市量会有所增加,有助于平抑市场价格。
气象部门预计,后冬也就是明年1、2月份,冷空气会明显转强,可能会发生阶段性的极端寒潮天气。但专家分析,发生类似于2008年那样的大范围的雨雪冰冻灾害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小的。从冬小麦生产的情况来看,今年北方冬麦区的墒情是近年好的一年,能够有效的增加土壤的热容量,提高小麦的抗寒防冻能力,但部分长势偏弱的晚播麦可能会受到一些冻害的影响。
从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生产来看,强降雪可能会影响局部地区设施蔬菜的生产,气温偏低也会增大仔猪流行性腹泻等动物疫病发生传播风险,牧区的雪灾会加重饲草料应急保供的难度,给畜禽安全越冬带来压力。
针对拉尼娜对农业生产可能带来的影响,农业农村部将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从坏处着眼,做充分的准备,立足抗灾夺丰收,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减轻灾害的影响和损失,确保冬小麦安全越冬,蔬菜等“菜篮子”产品稳定供应。抓好四件事:一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跟踪分析拉尼娜发展动态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时制定落实应对预案,指导农民及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主动避灾,科学防灾。二是针对今年小麦苗情复杂的问题,分级分类做好冬小麦的苗情调查,组织农技人员深入一线、指导落实冬前田管措施,防范好低温冻害和病虫草害,确保小麦安全越冬。三是抓好蔬菜的生产指导服务,部里已经制定了应对寒潮天气的技术指导意见,落实好防寒抗冻的措施,稳定蔬菜生产。四是做好冬季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控,指导牧区提早落实好畜禽圈舍的防寒保暖、越冬饲草料的储备等措施,减轻寒潮影响,确保畜禽安全越冬、正常生产。谢谢。
刘均勇:
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水产品是蛋白,老百姓对水产品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多的。目前,我们水产品供应情况如何?另外,我们中国人也是无鱼不成席,“两节”临近了,水产品的价格会不会上涨?谢谢。
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一级巡视员 李书民:
谢谢您的提问。确实像您所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饮食理念的逐步形成,水产品的消费量是在不断增加的。现在不少水产品已经由过去的区域性、季节性的消费转为全民消费、常年消费,水产品人均占有量从2000年的29.2公斤增加到2020年的46.4公斤,增长了59%。
农业农村部监测调度结果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水产品产量稳步增长,市场价格自8月起呈温和下降趋势,水产品供应还是有保障的。从生产方面来看,产量同比增长,据我们统计,前三季度国内水产品产量4347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养殖业是产量增长的主力军,海水养殖产量1550万吨,同比增长4.3%,淡水养殖产量2114万吨,同比增长4.9%。从交易的情况来看,市场购销两旺,据对45家水产品批发市场的成交情况监测,今年前三季度市场成交量567万吨、成交额15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和14.6%。从价格情况看,近期趋稳回落。据对80家水产品批发市场成交价格监测,前三季度全国水产品综合平均价格每公斤25.4元,同比上涨9.1%,但已从8月份开始逐月回落。主要是年初以来水产品价格逐步走高,激发了养殖户生产的积极性,春季投苗量明显增长,促进了产能的增长。大家关心的淡水鱼价格月环比涨幅在5月份达到高以后逐步收窄,从8月份开始价格就出现了环比下跌。随着近期淡水鱼陆续出塘上市,以及各地休渔期的陆续结束,水产品已经迎来季节性集中上市的时期,预计水产品价格还将进一步回落。两节期间,国内水产品市场供给,我们认为是有保障的,淡水鱼等水产品价格有望保持稳定。
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继续做好水产品稳产保供工作。一是加强水产品生产、市场、贸易、流通供应等监测调度,密切监测地区、品种、关键时段养殖生产情况。二是推进绿色健康养殖,加强水生生物疫病防控,强化生产指导,稳定冬季渔业生产。三是督促各地落实好“菜篮子”市长负责制,稳定养殖面积、畅通鲜活水产品运输“绿色通道”,防止出现卖难和断供。谢谢。
刘均勇:
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大力支持,也感谢唐珂先生、刘莉华女士、陈光华先生和李书民先生的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